首页
>政务公开>服务资讯>政策文件

会东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会东县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3- 07- 31 10: 40浏览次数:

东府202326

 

 

会东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会东县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

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县有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关于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及8个实施方案和县委关于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1+10方案,推动我县教育和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凉山州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凉府发〔2022〕23号),经县政府同意,现将《会东县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你们,请结合本乡镇(街道)、本部门职能职责,把握关键环节、强化措施保障,精准发力、狠抓落实,确保本规划精准落实

 

 

                              会东县人民政府        

                             2023724日        

 

 

  

会东县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

规划20212025年)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会东教育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是谱写新时代会东教育体育追赶跨越新篇章的战略机遇期。会东县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根据《会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20212025年)》《凉山州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编制,明确了未来五年教育体育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政府履行教育体育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推动会东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参考,是县教育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绩

“十三五”时期,县委、县政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聚焦“有学上”夯基础、聚力“上好学”提成色,教育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全县教育体育事业呈现快速成长、良性发展的态势

1.控辍保学成效明显1652名失辍学学生存量得到实质化解,失辍学增量得到有效控制,义务教育巩固率持续提升。2020年,全县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88.04%,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3.46%。

2.学前学普取得阶段性成果。推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完善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村级幼教点为补充,覆盖县、乡镇、村三级,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2020年,全县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1.9%。

3.职业教育呈现内涵式发展。大力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持续向好发展。

4.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性改善。投入办学条件改善资金7.65亿元,彻底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大班额、大通铺的情况得到有效化解,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顺利通过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验收。

5.教师队伍建设迈出坚实的步伐。全力推动教师队伍增量提质,补充教师725名,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高效组织开展教师学科业务素质测试,教师队伍质量稳步提升。

6.体育事业实现突破性进展。累计投入1300万元全民健身设施资金,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篮球场165个、1块社会足球场地、改造恒温游泳馆1个、塑胶篮球场2个、路径健身带20余条,全民健身设施进一步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0.9平方米。“会东县周末篮球联赛”等一批有吸引力的群众性、区域性品牌赛事,逐步形成了会东体育赛事品牌。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推进会东教育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干多支”战略深入实施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背景下,会东教育体育事业势必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发展需求、找准发展定位,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实现跨越与振兴。

1.面临机遇。党的二十大把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做出系列重要部署,给予了教育新目标、新定位,省州对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具体安排。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州委教育工作决策部署,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整合各方资源,持续加大投入,推动会东教育从“量”到“质”深刻蜕变。

1)量的积累。“十三五”以来,全县累计投入教育经费34.44亿元、同比增长67.7%;新建、迁建中小学及幼儿园21所,实施教育项目279个、建设面积达24.3万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68796人,在编教职工3502人,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质的变化。教育惠民更有保障,48479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享受营养改善计划,发放各类教育补贴资金2.46亿元、教育扶贫基金584.94万元、助学贷款1.036亿元,没有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教学质量逐年提升,高考本科上线人数稳居全州前三,职业教育单招、对口高职录取率达90%以上;特色教育长足发展,形成了以金江古乐、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葫芦丝、沙画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体艺教育体系。

2.存在挑战。随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推进,扩大入学机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也将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为多样的教育需求日益迫切,“十四五”期间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1)基础设施还不完备。截至目前,全县学前教育教学用房、活动场地面积缺口超5万平方米、学位缺口2880个,“城挤、乡松、村空”的问题凸出。义务教育教学教辅用房、体育场馆面积缺口超21万平方米,2000人以上的“大校额”学校还有8所,根据最新事业报表数据显示,全县还存在56人及以上“大班额”11个。

2)师资力量还不均衡。虽然全县教师总量创历史新高,但学科教师结构性失衡,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以及各学段音体美教师缺员现象突出,全县幼儿教师缺口达475人,艺体专任教师缺口达270人。

3)教育满意度还不高。目前,全县“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优质教育的供给能力仍然不足,“择校热”“择班热”现象仍未缓解,一些家长为了给孩子选个好学校、好老师大费周章、拼尽全力,优质生源外流严重,2022年小学毕业生外流306人,初中毕业生外流233人,客观反映出我县教育质量与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普遍期盼还有明显差距。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主攻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关键核心,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聚焦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紧迫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着力夯基础、提质量,统筹实施各类工程项目和行动计划,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2035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公益性原则,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实现优质均衡,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保障能力,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满意度。

3.坚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坚持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谋教育就是谋未来的理念,统筹规划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发展,支持不同层次、类型学校建设,加快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教育体系。坚持统筹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发展战略,不断夯实体育事业基础,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体育事业发展水平。

4.坚持聚焦重点补齐短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薄弱环节、着力补齐短板,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教育优质均衡,重点支持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优先支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坚持体育场地补短建设,加大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力度,大幅提升人均场地面积和全民健身设施覆盖率。

5.坚持深化改革提升质量。全面深化教育体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升教育体育治理能力。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让学生接受优质教育,让学校得到全面发展。坚持全面培养、全面发展,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入推动教育评价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发挥教研支撑作用,健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创新体育改革发展模式,提升体育产业创新发展活跃度。

6.坚持分层施策创新发展。巩固全县“有学上”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全县“上好学”高质量发展。创新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着力发展包容、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三)主要目标

通过5年发展,全县教育体育发展体系更加完备,教育质量完成较大提升、教育公平得到有效保障、教育活力实现有效激发,社会服务发展更具成效,体育设施设备更加完善。到2025年,基本实现教育体育跨越式发展,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州前列,教育主要指标进入全州前3位,为2035年实现教育体育现代化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专栏1  “十四五”期间会东教育事业主要预期指标

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

属性

学前教育

幼儿园(学)人数

万人

1.2

1.1

预期性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88.04

92

预期性

义务教育

在校生

万人

5.2

4.8

预期性

巩固率

%

83.46

96以上

约束性

高中阶段

普通高中在校生

万人

0.7159

1

预期性

中职在校生

万人

0.2437

0.3

预期性

毛入学率

%

70.61

92

预期性

高等教育

在校生

万人

0.7397

1.2

预期性

继续教育

教师培训

万人次

0.2

0.5

预期性

体育事业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平方米

0.86

2.6

预期性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

%

88.5

91.5

预期性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人数比例

%

33.8

38.5

预期性

教育体系更加完备。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技能社会建设体系、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逐步建立,教育事业框架基本构建。

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功能充分发挥。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职业教育跨越发展,特殊教育保障有力,全县教育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教育公平有效保障。县域内义务教育资源更加优质均衡,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中小幼学校布局教育空间布局更为优化,辐射带动能力满足群众就近就便享受优质教育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教育活力充分激发。教育投入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活力全面增强,学校办学水平显著提升;民办教育办学更加规范有序;教育治理能力进一步发展,服务管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社会服务更具成效。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资源、渠道进一步丰富,继续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能力不断优化,面向特定群体的技能培训方式创新发展;体育事业发展成果惠及民众,群众健身场所缺乏问题不断解决,体教融合、体医融合能力显著提升。

三、发展规划和主要任务

(一)落实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1.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持续提升学校党建工作水平。党对教育体育工作领导更加强化,中小学领导体制改革成效初显,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基本完善。认真落实质量建党要求,大抓基层的导向更加鲜明,推动党建工作和教体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学校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全面达标,全面实现学校党建组织和工作“两个全覆盖”,党建带团建、党建带队建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不断增强立德树人成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筑魂更加突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全面完成,以党史学习为重点的“四史”学习全面深化,“脱贫成效感党恩、红色文化听党话、民族团结跟党走”德育“一校一案”有声有色,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育人效果更加突出。红色基因传承链条构建完备,学校心理教育和心理干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深入加强党对教育的引领保障作用。开展清正廉洁校园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在教育系统体现更加明显,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持续完善,“全”的范围、“严”的标准、“治”的效能全面加强,规范化高质量教育巡察震慑作用进一步显现,风清气正会东教育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全面深化。

2.坚持全面发展,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大力开展体育、美育工作。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学生强健体魄和审美人文素养为核心,充分发挥县城学校在体育美育方面的人才资源优势,强化服务社会意识,提升服务社会能力,为中小学体育美育均衡发展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全县中小学素质教育水平。让体育、美育惠及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全体师生,学生参与体育、美育活动面达到100%全覆盖,积极推进体育、美育教育改革,促进特色发展,注重优秀人才培养。加大学校体育、美育经费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学校体育、美育教育硬件条件,加强体育、美育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学校体育、美育活动,2023年实现艺术素质测评全覆盖。

提升学校健康教育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改进工作方法,做好学校卫生培训及宣传工作,全面提升学校疾病预防、传染病防控等应急处置能力。宣传与预防相结合,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增强健康意识。持续做好学生健康体检、各类传染病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等工作。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按标准配齐学校医务人员。

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全面构建体现新时代会东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形成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智体美深度融合的育人格局,完善劳动教育政策体系、制度体系、课程体系、考核评价体系、人财物保障体系,建设12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培养一批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基本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庭配合、社会参与、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体制机制,基本实现劳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坚持协同育人,拓展完善育人体系

推动家校共建机制。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制度建设,探索开展家长学校制度,加强家校协同育人的指导和探索,搭建家校共育的有效沟通平台,丰富家庭教育信息资源,进一步增强家校协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学校用好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方式,加强合作,推广正确家庭教育方法,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基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推进社会协同育人。构建学校和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乡镇(街道)、村(社区)协同育人格局,信息互通、相互协调、紧密配合、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良好关系。开展校内外结合的法制教育、科技教育、素质教育活动,统筹自然、历史、人文、科技、体育、国防等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内容。

(二)完善基础教育服务体系,促进优质均衡发展

1.持续推进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按照“幼儿园就近就便、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中心城镇或片区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资源向寄宿制学校集中”的思路,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补齐县城区域学位缺口,化解城镇大班额、大校额突出等重点难点问题。十四五期间,基本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明显提高;优化学校布局调整92所,其中:撤销学校57所(幼儿园8所、小学教学点46所、初中3所),调整学校类别22所,新建学校13所(幼儿园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

2.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规范城镇小区配套园建设,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持续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扶持发展普惠性民办园,鼓励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建立以普惠性为主体、以公办为骨干的学前教育资源体系,到2025年,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2%,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8%,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5%。持续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2.0”行动,实现“学前学普”职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学前儿童上小学普通话合格率达标。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机制基本形成。2025年会东县学前教育普及普惠通过国家评估认定。

3.统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健全控辍保学常态机制,推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向优质均衡迈进。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及能力提升,重点加强农村地区办学条件改善。大力推进乡村寄宿制规模办学,打造一批“乡村温馨校园”,全面强化农村学校育人功能。重点解决乡村学校空心化、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薄弱、城镇大班额大校额等重难点问题,十四五期间,基本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特色多样化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明显提高。探索集团制办学和学区制管理,推动形成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城乡一体的辐射式学区,实现学区内学校协同发展和教师统筹调配使用。抓好“五项管理”和“双减”工作推进,有效提升育人水平。全面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到2025年,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以上,推荐25所学校参加省、州级义务教育优质共同体领航学校的遴选,建成12所“义务教育办学管理标准示范学校”。2025年会东县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认定。

4.分步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优化调整学校布局,扩大优质高中资源,逐步化解大校额,基本消除5000人以上普通高中校点。和文中学成功创建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推进高中教育高水平普及发展,促进民办普通高中健康发展2025年,全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普职招生比大体相当。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健全高中学科联合教研活动机制,完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进一步提高全县普通高中教育综合水平。加强学校体育、艺术、写作、语言、科技创新、网络课堂等特色课程建设,鼓励开办特色普通高中或特长班,在经费投入、招生入学、师资建设、培养方式等方面给予支持。满足不同潜质和特长学生的发展需要,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对本地生源吸附能力显著增强。学校建设基本实现标准化,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5.积极推进特殊教育健康融合发展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资源教室建设,巩固和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到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在97%以上。加快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两头”延伸。落实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继续实施特殊教育学校暖心工程。

6.规范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规范社会力量依法参与办学,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学校。拓展“教育+产业”,支持教育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积极扩大多种形式的教育消费。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相关规定,强化民办学校党组织建设和内部治理结构,严格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监管,促进民办教育有序健康发展。

贯彻落实省、州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的意见,全面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发展。依法落实政府举办义务教育主体责任,持续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落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县域内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登记管理。

落实“双减”要求,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切实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从严审批校外培训机构,实行培训机构分类归口管理,规范培训行为,全面落实机构收费标准、人员资质、培训内容、课程教材、年检年审、安全风险和资金运作等方面“全流程”监管,坚持“黑白名单”公示制度,加大联合打击力度,开展无证无照“黑机构”和“变相违规培训”专项打击。

专栏2  会东县“十四五”基础教育重点工程

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继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坚持公益普惠原则,加快会东县第四、五分园建设进度,巩固和扩大全县公办幼儿园办学规模和办园条件,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满足群众需求;实施“一村一幼”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村级幼教点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持续深入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

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17个乡镇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每个乡镇办好1所寄宿制中心小学,实行寄宿制教学;新建、改扩建4所县城初中寄宿制学校;继续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安身工程教师周转房项目,全县新建教师周转房266套。   

义务教育巩固工程: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提升工程,统筹中央、省专项资金,投入44807万元,新建2所初级中学,迁建1所小学,对3所学校进行改扩建。校舍建设面积92891平方米,运动场建设面积30200平方米。全面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特殊教育发展工程:实施特殊教育暖心工程,支持县特殊教育中心扩大办学规模。招生5人及以上学校要设置特殊资源教室,全县特殊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5%以上,送教上门学生数在已入学残疾学生数中占比降低至15%及以下,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每生每年7000元以上。

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开展教育教学质量常态考核评价,按县级每年1000万元设立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专项奖。

(三)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技术人才基地

2025年,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基本建成;职业学校的专业特点、优势特色、服务能力更加凸显;校企协同、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改革成效明显;初步形成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基层技能人才、乡村振兴人才和行业能工巧匠培养质量全面提高。

1.加快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聚焦州委“干支协同”发展战略,着眼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战略需求和省内外技术人才需求,依据两类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思路,理清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思路。职业技术学校依据自身发展优势,开设特色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鼓励中职学生参加高考,打通普职融通渠道。

2.加强职业学校内涵发展施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实施职业学校质量提升工程,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评估。坚持德技并修,实施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活动,开展“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创建。开展学生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班主任能力比赛,推广1+X证书试点成功经验,积极参与“三名工程”(名校、名专业、名实训基地)建设。到2025年,力争纳入三星中等职业学校建设。

3.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促进人口数量向人才数量转变。深入开展“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创建,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加强部门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发挥职业院校师资优势,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和东西部协作机制,积极参与名校、名专业、名实训基地“三名工程建设”,加强与省内外优质高职院校的合作。科学建设紧缺专业、特色专业,畅通升学、就业“双通道”,根据“个人意愿、企业所需、基地所能”为省内外企业持续稳定输送优秀技能型人才。

4.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推动开放大学建设,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巩固扫盲成果,采取农民夜校、成人双语教育等形式,提升农村青壮年文化素质和实用技术素养,夯实脱贫致富基础。推动职业学校进一步开放办学,面向城乡从业人员、面向行业企业广泛开展教育培训服务。整合继续教育资源,支持建设以卫星、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教育及服务平台,加强对未就业群体的培训,向学习者提供教育培训“技能包”,提高其就业和创业能力。加强对城乡社区教育的指导,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鼓励和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开办老年教育、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提供优质继续教育资源。

专栏3  会东县“十四五”职业教育重点工程

职业教育提升工程:按照“产、教、城、人”一体化开发模式推进会东职业教育发展2022年办学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职业学校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积极探索与优质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合作办学中职学校参加高考学生10%以上升入本科学校。校企深度合作企业达10家,开设“订单培养、定向就业班”2个优化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做到科学定位、特色发展,重点建设1—3个示范专业。

(四)积极构建“互联网+教育”,高速推动教育信息化

1.构建教育信息化新基建将平台体系、信息网络、硬件设施设备等建设作为新基建的重要内容,加快构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应用州级“指挥部+清单制”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完善远程教育基础平台建设,全面支撑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加快推进网络建设和“提速降费”,建设会东县教育专网,实现学校网络快速稳定、绿色安全。配齐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设备,升级改造老化的多媒体教室,补齐中小学班级多媒体设备短板,按照教育均衡配备标准和《四川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试行)》要求,配齐配足学生学习电脑、教师教学电脑。到2025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2.扩大优质数字资源覆盖面构建“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提升我县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能力。利用优质数字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常态化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课堂教学,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创新。通过引进优质教学网络资源、推广运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四川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自建本地化数字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助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加强与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校际联网交流,深化“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通过“四川云教”“十年行动计划”“甬上云校”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覆盖面。积极打造本地精品主播学校,建立本地网络教学优质资源。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补充和建设,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全员培训。通过开展“课堂教学大比武”“基础教育精品课”“微课大赛”等活动,遴选优质教育资源。

3.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加速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实现各类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有序流动和开放共享。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化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规范教育系统网站的管理。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需要,积极开展省级智慧教育示范校和示范县创建,强化教育信息化平台在教育教学研究、学校管理考核、教师绩效评价等方面应用,推进校园智能化管理。探索教育教学大数据评价方式,建立学生成长库,智能化精准分析学生每个阶段学业情况,助推学生学业水平提升。完善控辍保学动态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等。

4.筑牢网络安全防护落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做好网络安全保障工作。各地各校把网络文明、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内容,落实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要求。对各类信息系统及运行环境实行重点保护,加强网络安全监测、预警、通报工作。深入开展全州教育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识别认定。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3.0,完成系统定级备案测评整改等工作。组织网络安全保障专业人员ECSP)培训,积极配合开展网络攻防演练,提升网络安全队伍专业水平。

(五)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队伍质量

1.多方面建强师德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师资队伍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认真贯彻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第一课程要求,加快构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三者相互促进的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坚持德法并举工作总方向,既引导教师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师德涵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又明确师德规矩,依法履职、依法从教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国家观、民族观,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强教师党支部,使教师党支部成为涵养师德师风的平台。重视高层次人才、青年教师教育政治引导和政治吸纳。健全常态化师德师风教育制度,建设一批师德师风建设示范基地。

制定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完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强化师德考核。完善教师违反职业道德信息查询系统,健全师德失范行为监测报告机制,建立师德建设工作述职、师德失范教师信息上报、师德师风定期通报制度,健全教师违反师德行为联合惩戒制度

2.多渠道补足数量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逐步提高中小学教师考核、考试招聘条件,中小学教师学历和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大农村教师补充力度;申报定向培养公费师范生计划,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人才;学科教师配备逐年优化达标。

3.多层次培养提质发挥教研支撑作用,理顺教研管理体制,整合教师进修校、教研室和教仪站等部门资源,配齐配强各学科专(兼)职教研员,建立适合县情的教研员考核评价机制,鼓励优秀骨干教师担任州县专(兼)职教研员,建成一支师德师风高尚、年龄结构合理、学科业务精湛、教学经验丰富、研究能力强、指导水平高、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研科研队伍;加强学校管理者队伍建设,注重后备力量培养使用;创新性开展校长和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分层分学科建立县名师工作坊(室),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持续开展校对校对口帮扶,借助优质资源培养一批本土骨干教师。

4.多方面改善管理持续开展“县管校聘”工作;积极推进“校联体”建设,发挥集团效益,畅通教师队伍交流渠道。合理推行“双定向”评价制度,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持续开展教师业务素质测试,进一步优化结果运用;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探索开展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能手与职业学校管理者、骨干教师互兼互聘制。

5.多手段保障激励实施新入职教师到农村边远学校、薄弱学校支(任)教制度,坚持把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经历作为评优评先、晋职晋级重要条件;鼓励区域内教师跨校竞聘,探索开展音体美等紧缺学校教师跨校任教;定期组织开展优秀教师送教下乡活动;认真落实农村教师乡镇工作补贴等政策,落实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联动增长机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

专栏4  会东县“十四五”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工程

教师队伍增量提质计划:按计划补充中小学教师450人左右,按国家标准配齐配强所有学科专(兼)职教研员,统筹教研资源。创新性开展校长和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培训,积极组织参加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业务素质考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1.增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大力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健全语言文字工作机构、社会用字长效管理机制、语言文字依法管理和执法监督协调机制。构建“全社会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协同推进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格局。创新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和常态化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继续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纳入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教育职责评价体系。

2.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加大对国家公职人员、青壮年农牧民和服务行业人员等人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力度。协调相关部门同步推进“职业技能+普通话”培训和“1+N”普通话帮扶提升活动,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基本解决青壮年农牧民外出务工“语言不通,路路堵”问题。

3.完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深入实施“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设,科学保护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做好特殊人群语言需求服务。重点做好语言文字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社会应用、等级提升、督导评估以及语言资源保护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工作,加强语言文字战线干部队伍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实和完善各级语言文字专家库。

4.全面加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继续实施学前学普巩固和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纵深推进学普用普工作,贯彻落实《四川省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建设实施办法》,加快推进学校语言文字达标建设,夯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全面提高校内普通话使用率,大力推动语言文字科学研究。在“十四五”期间完成全县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建设。

(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1.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改革党委和政府的教育工作评价,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纠正“五唯”倾向。改革学校评价,完善学前、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质量评价标准。改革教师评价,树正师德师风,推进分类评价和工作实绩评价。改革学生评价,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改革用人评价,树正用人导向,注重岗位需求,推动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建立重工作、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

设置教育教学质量监测部门,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完善中小学招生考试制度。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政策,加快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强化高中素质教育导向,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

以管好教育为目的,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减少行政部门对学校内部事务干预,提高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服务能力,加强政务服务和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增强社会参与办学能力。深化教育部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审批程序和工作流程,推动行政权力进一步下放。

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增加学校在人事管理、经费使用、资源配置、考试招生、教学改革等方面的自主性。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学校自我发展机制,提高学校办学活力和自我监管能力。探索建立中小学校长分级制,健全学校管理和民主监督体制,规范决策程序,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办学活力。

3.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新时代教育督导在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督导体系,树立督导权威,推动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教育职责,切实加强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控辍保学动态清零方面的督导机制和考核问责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幼儿园)、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监测体系,改进各学段学校质量监测体系。完善教育督导方式方法,从报告、反馈、整改、复查、约谈、通报、问责等八个方面切实提升教育督导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4.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提高法制建设水平。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积极开展“八五”普法工作,切实保障国家、省、州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有效落实,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规范行政行为。坚持落实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教育改革发展信息的公开信和透明性,提升社会参与教育的力度。加强教育信访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建强校园安全风险防控能力。着力改善校园食堂食品安全和风险防控短板,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推进学校食品安全三年守护行动,补齐食堂软硬件建设短板,高质量建成凉山州“互联网+安全校餐”智能化管理系统;升级改造校园“三防建设”设备设施,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健全学校安全风险防控智能化管理体系。加强实验室、危化品、特种设备、校车安全管理,开展反欺凌、反邪教、反诈骗、反恐防暴、防溺水、消防和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行动。健全完善教育领域风险防范机制、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加强学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和开展经常性应急演练,提升学校安全和风险防控治理水平。

(八)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1.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工作。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城市社区健身设施全覆盖。加快推进会东县金江文体中心建设,合理利用公园、绿地、景区、城市广场及城市空置场所建设休闲健身场地设施,实现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的省级指导目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抓好“百城千乡万村·社区”全民健身运动品牌的开展培育,将活动下沉基层,促进群众体育组织建设,成立县级体育总会或体育联合会,行政村、社区(大型小区)等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实现全覆盖,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500名,力争“十四五”末全县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700名。

2.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继续开办好会东县青少年儿童业余体校游泳、乒乓球、篮球培训班。积极备战2021年至2025年四川省青少年游泳、乒乓球锦标赛,为本县培养输送更多更高水平的体育后备人才。组织2023年凉山州安宁河流域篮球赛。

3.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发展大力提倡学校体育事业快速发展,深入推进各级各类学校体教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健康阳光校园。坚持举办每年一届的会东县中小学生运动会;坚持推行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1次综合性学生运动会;纵深推进“阳光体育锻炼每天1小时”活动;强化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促使每位中小学生熟练掌握1至2项终身受用的体育运动技能,鼓励各种体育项目进校园,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多元化发展。

4.提升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全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以会理、会东、宁南三县一体化发展为依托,采取合作、联办形式将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主动融入三县一体化发展,大力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增强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引导大众体育消费,繁荣健身娱乐市场。着力发展体育赛会经济,坚持以赛事为龙头,积极培育体育竞赛市场,探索和完善大型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建立健全以“赛”育“市”和以“市”促“赛”的产业发展机制,带动体育娱乐、体育健身、体育用品、体育中介等产业发展,形成以赛事聚集产业要素和体育服务的新格局。

专栏5  会东县“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重点工程

全民体育:新建一批乡(镇)级多功能运动场,全力推进会东县金江文体中心项目竣工投入使用,促进会东县金江新区滨河公园(体育设施)建设。

四、保障措施和监督考核

(一)加强党的领导。深刻认识巩固会东县脱贫攻坚成果的政治属性,坚持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到立德树人全过程,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会东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聚焦会东教育短板短处,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确保中央和省、州、县的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二)加大资金投入。未来5年,每年筹集约8千万元中央、省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县城新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5个教育区域中心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适当兼顾中心乡镇及确需保留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额度和筹措,按以县为主,中央、省、州奖补引领的方式具体落实。教体局全面掌握规划实施、资金使用管理、重要工作任务进展等情况,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加强研判分析,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偏。同时联合财政局、审计局或依托第三方机构对项目建设和成效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确保资金效益。

(三)深化对口支援。继续按照“十三五”期间的结对关系,积极推进内江市东兴区、市中区对口支援项目,妥善安置并充分利用好支教资源。紧紧围绕优质教育均衡化名城建设”项目,结合集中规模办学、集团办学、学区制管理新形势。深入推进“援思想、援文化、援技术、援管理、援课程、援课堂”工作,大力开展工作坊研修和线上互助互帮互学活动。

(四)增强实施监管。本《“十四五”规划》的组织管理按州上相关要求和办法执行。项目及资金分配将突出绩效引领,靶向投放,不简单按因素分配。县级相关部门要大力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好各年度项目资金的安排和管理。要强化项目资金监管,强化审计,确保专款专用,安全运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